例如,8月1日举办的幻音派对Fantasea电音节媒体发布会,国内首个在豪华游轮量子号上举办的游轮电音节,9月27日-30日从上海出发途径济州岛到达公海,在游轮上举行4天3晚的电音节,邀请十几位“百大DJ”与游客一同狂欢。
投入成本巨大,场均2000-3000万,艺人成本高,国际知名艺人200-300万/场。受国内政策影响,与国外相比,同级别的投入体量,实际参与人数与国外30-50万的参与人数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管理团队多数为海归人士及外籍人士,对中国市场不熟悉。
国内从海外引进的知名电音节
总之,今年的国内电音节市场呈现爆发的状态,很多业内人士成看到了电子音乐走向主流的预兆。不但是电音节主办方获得了资本的支持,知名品牌商也把电音节的独家冠名作为营销方式之一,而且,各地方政府对于文娱演出类项目也更加开放,电音节在一些城市成为备受政府欢迎的项目,电音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也在筹划当中。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我们相信,电音市场正在迎来一轮商业高潮。
附:
丛林电子音乐节定位于大型户外音乐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第一届。Mad House定位于中等规模的室内电音派对,每一场活动都会邀请一个世界顶级的DJ,搭配国内最有潜力的DJ/制作人。目前已经在深圳和广州举办了5场,吸引了超过11000名现场观众。同时也进行了网上直播,每一场都有超过90万名电音粉丝在线观看。Mad House和丛林电子音乐节都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电音品牌之一。
爱奇艺出品的大型Hip-Hop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在热播中,音乐类是综艺节目最大的品类,嘻哈作为音乐的细分切割的是大的文化圈层——嘻哈文化,这档网综的影响力和话题都在新浪微博前几位。客观来看,目前内地可以消费的音乐类型和内容着实太少,在综艺节目中选取音乐的细分市场,从小众切口绕开充满荧屏的通俗音乐的竞争红海,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感。
国内的一部分本土电音节也会在2017年登陆海外,即增设外国站。 比如,百威风暴电音节将在2017年下半年在悉尼举行,本届的主题是“风暴澳洲”(Storm Australia),这是百威风暴首次在海外举办,是本土电音节与国际的接轨,并向国外展示华人世界最优秀的电子音乐节。
另一方面,电音活动中的“酷炫环节”和“Drug文化”潜藏的风险也给中国主办方紧张的神经再添挑战。比如,超大的摩天轮、火球等活动方面的安全隐患导致很多“海外玩儿法”无法完全落地。需要非常给力的执行团队,才能即满足乐迷的需求,又能保障现场安全。
第三,受落地批文承载人数有限,部分海外“玩儿法”无法落地
2、电音产业人才孵化和培养(艺人经纪和电音培训)
(2016年Electric Zoo 电子动物园上海站)
资深的国内电子音乐节厂牌,在国内电子音乐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强,人群固定,投入成本场均300万,但参与人数与竞品相差无几,50—60%的招商+20%的门票+10~15%的餐饮酒水售卖即可盈利,盈利模式健康。但是,前7年近在北京举办,缺乏规模化运作,市场布局与竞品相比起步较晚。
3、电音产品创新(电音综艺节目、电音节场景的跨界联合)
国内电音节市场背后存在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看见音乐首次引进 Electric Zoo 中国独家版权,开启了中国引进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先河。从2016年6月开始谈细节的,7月签约,11月开幕,前后只花了几个月时间。用的是Electric Zoo的原班团队,舞台都是从纽约空运过来的。保持了原汁原味引进。门票定在了一个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上海站成功后,计划在亚洲范围内做巡回演出。
国内电音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