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测评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对各类文化设施知晓率从原先的60%上升到96%,满意度从89%提升至94%。都说众口难调,如何让2400万市民对公共文化这盘“菜”都满意?上海做到了,这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红利。
上海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激活“神经末梢”徐汇区的一个居委活动室内,年过七旬的徐汇越剧团创始人樊亚娟在讲解越剧的舞台造型与手眼身法步;静安区新福康里居委活动室里,老年合唱团在排练曲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增添了图书室、志愿者服务点,村民“家风家训”文化展示墙引人驻足。这些公共文化的“神经末梢”,正在被一一激活。“上楼下楼,演出就在家门口。”居民朴实的话语,是获得感的最佳注解。
在市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手边的项目评审材料,从原先的厚厚一沓到现在的无影无踪,折射出配送机制从线下面试到网络申报的变革之路。2016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组建成立,构建起统一的市级内容配送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区、街镇三级配送体系,到2018年,已基本实现居村全覆盖。
当线下市民文化节如火如荼,“云上市民文化节”也不甘落后。点赞、直播、互动点评,所有文化活动全部开设网络端口,服务不在场的市民。从“在场”到“在线”,“线上办节”的吸引力有目共睹。在闵行区,一次群文现场直播,吸引了超过53万人次的观看量,闵行区文广局群文科负责人江莉莉异常欣喜,“受限于场地,以往一个活动最多服务几百人、几千人,互联网直播却让观众数扩展了百倍、千倍,更多人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契机,济南演出设备租赁公司,上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三低”问题的解决与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的机遇。